《楚辞》记载: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翻开历史长卷,在东海这片土地上,不乏生动真实的廉洁故事,这些故事或针砭时弊、鞭挞腐败,或清廉自守、勤政为民,展示出东海厚重的廉洁文化,也体现着东海人民的廉洁追求。
为此,廉润晶都微信公众号开设“东海廉洁故事”专栏,与大家分享身边的廉洁故事,于润物细无声中全面推进廉洁文化建设。今天展播——《苗坦之的故事之挽联告状》
苗坦之的故事之挽联告状
苗坦之,字衡中,《海州文献录》称号平野,受业许乔林。生活在清朝乾隆至咸丰年间,古海州竹墩镇(今东海县双店镇)人,著有诗词《双槐集》存诗九十九首。
苗坦之天资聪慧,胆识过人。十八岁中秀才,因得罪官府被黜廪生资格,一生常帮助穷人出主意,跟官府豪门作对。那些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贬称他为苗二赖子。
道光初年,海州来个知州叫王耀。此人是个贪官,来的时间不长,大牢里就关满了穷人。真是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有钱就能赢官司,没钱牢底就坐穿,海州老百姓怨声四起。
当时有不少人来找苗坦之,苗坦之也气着哩。他说:“这样吧,我去南京一趟,告不倒王耀,决不回马陵山东来。”
苗坦之来到南京,递上的状子多日也没音信。再打听,说按察使司的王监司与王知州有些亲戚关系,官官相护。看看盘缠也花完了,他想不管如何,也要见官把话说到。
这一天,苗坦之挑了担青菜,装扮成卖菜的,进了衙门。不管衙役阻挡,蹿到公堂上了,“咚咚咚”击鼓三声。王监司升堂了,问:“堂下何人,状告哪个?”苗坦之施礼,说:“小民乃海州西乡人氏,叫苗坦之,是送挽联来的!”
“送什么挽联?”“听说包公、况公都死了,故来哀悼。”说着站起“呼啦”理出挽联。王大人一看,上首写着:“悼包公,公来前,冤民难听救拯令”;下首写着:“挽况翁,翁去后,贪官未闻警钟鸣。”
王监司心里打怵了,知来者不善,不能小看此人。说话了:“本官就是包、况再世。你有何冤屈,要告何人,本官为你做主!”
“老爷,小民代百姓申冤,状告一个开店的!”王大人说“莫说一个开店的,就是州官道台,你也只管告,你没看这‘明镜高悬’么!”
苗坦之再次施礼,说:“有王青天做主,恕小民有斗胆。小民专告王耀。”“哪个王耀?”“知州王耀。”“他开何店,卖什么?”苗坦之说:“王耀官开了贪赃店,贱卖大清法!”说着呈上一叠诉状。
王监司接过状子一看,沉吟半天,才说:“王知州单身独处海州,还不似一只孤雁?”“大人,莫小看一只孤雁,能朝万里长沙。”王监司说:“王耀坐海州,扳着手指头数,拢共不过三个月时间,恐怕锅腔还未热吧?”“大人,等王知州锅腔热了,就要炕死万民了。”王大人长叹一声:“王耀真晦气,偏遇苗坦之。好,你先回去、本官受理此案。”
等苗坦之回到海州,王耀已被革职罢官了。
——摘自《东海故事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