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工作动态 > 基层风采

安峰镇:打好清产核资“三张牌”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2-10-14 来源:东海县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

“这次清产核资工作,理清了村里的陈年旧账,理出了集体产业发展思路,理顺了干群关系,赢得了民心,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更强了,公信力更高了,推进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信心也更足了。”安峰镇马圩村负责人朱冬云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安峰镇认真贯彻市县关于清产核资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着眼于完善和加强农村基层小微权力运行监管,以抓住问题源头、消除矛盾苗头、满足群众盼头、激发干部劲头为工作目标,扎实做好村级集体“三资”清查清理工作,以清理治理、减债增收实效,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db974ebc443dc04a4f4204a63bdbb484.jpg

强化领导,上下联动摸清“底牌”

安峰镇成立清产核资回头看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镇长担任组长,以农经、财政为骨干,抽调纪委、组织、派出所、司法等单位工作人员成立“一办五组”,即集中办公室、资产资源实地核查组、合同票据比对组、财务清查组、清收清缴规范组、督查组,合力推进“三资”清查清理行动。同时,设立专项行动专班,班子成员挂片负责,各村相应成立工作小组,村“两委”全员上阵,驻村干部一线督导,形成镇村工作联动,推动责任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位。构建多方位、立体式宣传矩阵,发放“一封信”6000余份,张贴标语500余条,悬挂横幅60余条,利用乡村“大喇叭”、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媒介,解读政策、讲明标准,增加群众知晓率、参与度,提升行动影响力、震慑力。

思路清晰,长效保障创出“品牌”

做实分类实施。综合全镇26个村“两委”班子建设和财务管理实际,按照“风险评估、分类施策”的原则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前期选择村班子健全、财务管理较为规范的安北村、后放村等8个村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农经人员全部到位,配合村进行财务清查。目前全镇26个村已全部完成账内财务比对及账外账清查工作。做细信息核对。清产核资工作中,工作人员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以原始发票、合同协议、权属证书、档案资料等合法合理资料为佐证依据,先账内后账外逐项清查核实,全面梳理、掌握各村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做好制度保障。在清产核资基础上,不断健全群众民主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照单监督、纪检监察专责监督、行业站所职能监督等监督体系,对小微权力运行实现常态化监管,实时监控、及时预警,防止资源再次流失。

9d7e5b12719671d369ec4a890b4e46e6.jpg

公开透明,标本兼治打出“硬牌”

加强培训,熟练业务。安峰镇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清产核资动员会和业务培训会,对各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干部、村会计及清产核资小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各村成立资产资源指界小组,对本村的资产资源现状进行摸排。会后,各村陆续召开清产核资部署会对抽调的人员进行业务再培训,确保“三资”清理工作人员业务熟、目标明、程序清、把关严,保障清产核资工作稳步推进。截至9月底,安峰镇资源清查初步完成,共清查地块4932块,新增251块,现正在对各村资源资产清查测绘成果进一步查漏补缺,确保资源清、资产明。加强监督,公开透明。在镇及各村设立清产核资举报箱,方便群众提供清查线索。资产资源清理坚持公平、公开、公正、透明的工作原则,针对群众关注的“账证不符、账实不符、资产不清、归属不明”等焦点问题,安峰镇采取“先账内后账外、先易后难、先少后多”逐村推进的方式,细化信息比对清单,印发操作手册,根据土地不同性质,逐村制图、分色标记,实现“一村一图”资源明、“一家一地”比对清,真正还群众一个明白账。加强整顿,清管结合。针对清理中发现的无效债务、不良债权,核查组逐村过堂、逐条分析、逐项会办,确保账账明晰。根据综合研判,分类施策、分步清理,采取化解、诉讼、打击“三个一批”,确保追缴、退赔、回收“三个到位”。截止目前清查合同768份,清收各种资金3.55万元;清查土地面积3757.44亩,清收土地107.13亩;已完成26个村的资源清查。(供稿:安峰镇纪委)